•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关于《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解读

阅读次数: 作者:市科技局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6-08-29 15:13
[字体:  ]

    近日,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的编制原则、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原则

    “十三五”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决胜阶段。参照科技部做法,将规划名称确定为《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创新驱动发展工程”、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国制造2025(安徽)等相关内容和指引,并结合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厅关于科技创新工作最新精神和部署,既保持科学技术发展作为本规划的重要内容,又立足我省科技资源基础特点,明确了“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各项预期指标皆与现行省里的既定目标相对应,部分目标经反复测算确定。

二、基本框架

    规划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附件部分。其中规划文本分4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十二五”科技发展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是五大重点任务,分别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第四部分是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附件包含19个重大专项、51个优先主题。

三、主要内容

 (一)关于主要成就与形势需求

    从5个方面概括总结“十二五”我省科技创新主要成就,一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二是全省区域创新布局协调推进,三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五是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从国际、国内和省情3个方面分析了我省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机遇。

(二)关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坚持“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按照全省抓创新、优先抓转化、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结合的思路,着力提供有效创新供给,着力提升开放创新水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在增进人民福祉中的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三个强省”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坚持“创新改革、统筹协调,聚焦产业、优化升级,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依法治理、包容创新”的基本原则。

    3、到2020年实现10个预期指标:R&D投入占GDP比例力争达到2.5(%)、发明专利授权量15000(件)、PCT专利申请量3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件/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50(%)、高新技术企业数力争达到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例40(%)、技术合同交易额260(亿元)、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10(%),科技进步贡献率60(%)。

(三)关于主要任务

    1、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遵循科技集聚和培育规律,坚持创新改革示范引领,以合芜蚌为依托,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以创新改革引领驱动发展。一是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以中科大、合肥物质院的大科学装置群为基础,整合相关创新资源,集聚一流人才,培育原创性成果,提升我省战略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水平和辐射力。加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自主创新、培育集聚人才、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强化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基础作用,支持战略关键前沿技术研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二是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合芜蚌基础条件和先行先试优势,推进创新政策落实和推广,加强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挥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构建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政策体系。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等,建立公开统一的省级科技管理平台,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的省级科技计划体系。

    2、构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新格局。围绕我省区域创新资源特点,坚持创新协调发展,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提升科技、产业和金融融合发展水平;加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产业创新支持力度,提高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区域创新活力和动力,构建全省创新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拓展区域创新发展空间,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皖北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促进皖西大别山片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二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中央驻皖和省属高校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创新资源要素流动。三是加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培育和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机构,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组建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协作网等通用性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围绕产业提质增效需求,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促进产业低碳化集约化绿色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导作用,加大中小企业创新人才高端平台建设和政策激励力度,支持企业牵头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瓶颈。推动大数据处理应用中心和基地建设。三是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开展高新技术强基行动,加强科技攻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变革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建设一批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五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基地建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要素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汇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六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利、商标、技术标准、名牌等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4、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发展水平。加大创新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抢抓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机遇,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提升我省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创新园,支持我省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协作和研发分工。二是加强省际区域创新合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我省与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中关村示范区的科技合作交流,扩展新领域和新方式,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三是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推动省际之间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开放互通,构建更加开放的技术成果转移服务网络。

    5、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创业服务、农业发展、精准扶贫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支撑作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共享共用,增加民生福祉。一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江淮双创汇”行动,支持依托高校院所、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企业等建设众创空间,进一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强化科技服务三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水平。实施科技扶贫、三区人才、振兴皖北等专项计划。三是推进社会发展科技惠民。围绕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构建科技惠民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四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素质。

(四)关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地方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开展各市创新能力评价;加强科技部门统筹协调,完善部省、厅市工作会商沟通机制,强化“省抓推动、市县为主、部门服务”的责任机制。

   2、夯实人才支撑。注重引进、培养、用好各类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潜力和活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造就一批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人才梯队,夯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支撑。

   3、提升治理水平。推动政府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形成多方共同参与、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实现科技政务管理的高效透明。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政府科技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4、营造创新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倡导创新文化,动员全社会更好理解和投身创新,营造全社会创新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新价值导向,吸引更多人才谋创新、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

    5、加强协调落实。加强与国家、省各规划的衔接,强化科技计划与科技规划的对接配套,通过科技计划整合和引导,以项目为抓手,推进科技规划各项重点任务和目标落实。对科技规划实施效果跟踪分析、监督检查,开展科技规划中期评估和动态调整。

(五)关于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

    规划包含2个附件。附件一的19个科技重大专项将是省“十三五”实施的重大专项指南依据。重大专项是集中投入、协同攻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和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二的51个优先发展主题凝练了我省共性关键技术和公益性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技术发展方向,是省“十三五”实施重点研发计划的指南依据。将每年通过项目支持引导培育,与重大专项适度错位支持。

    根据科技规划中期评估情况,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适时动态调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