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创引领产革新,创新激活乡动能,创新实施“科技副总”“科技副职”“科技小院”三大工程,构建“人才下沉-技术渗透-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体系,探索一条科技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科技副总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分散、高校成果转化率低的痛点,构建"需求发现-人才匹配-成果落地"全链条服务体系,定期走访科技型企业,聚焦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常态化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发布产学研合作清单,精准对接科技成果,年均征集筛选企业技术需求30项以上。在征集企业需求基础上,选派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赴对口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一对一”解决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全区累计从合肥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选派12名“科技副总”在7家重点企业任职,其中,11名认定为省级“科技副总”,占全市总量的58%。
科技副职优化区域创新生态。为破解乡镇园区产业规划粗放、技术支撑薄弱的问题,探索“双向选择、按需选聘”的科技副职制度,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等高校院所选派6名专家,派驻至高新区等6个乡镇园区担任科技副主任、科技副乡镇长,按照服务2年,每年不少于30天驻地要求,深度参与指导基层产业规划、技术培训和项目孵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小院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借鉴中国农业大学模式,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在农业主导型乡镇,建成宣州稻渔、宣州河蟹、宣州鸡3家科技小院,形成“研究生驻村+专家指导+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校政企联合共建模式下,科技小院研发的稻虾轮作共生、无环沟种养等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培育出"徽鲜鸡"等安徽省第一个具有地方土鸡特色的优质肉鸡新品种。通过"干中学"模式累计培养27名硕博人才,孵化出农创客团队,形成科技服务技术辐射。创新种养模式带动周边3万亩稻渔产业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河蟹新品种使农户增收超2万元/户,稻渔产业形成1.5亿元生态产值。科技小院成果已辐射至柬埔寨等国家,实现"实验室成果"向"田间生产力"的转化,走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