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布时间:11月28日(星期三)下午3:00
二、发布地点:市新闻发布厅
三、主 题: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通报
四、发 布 人:市科技局负责同志
五、 主 持 人:市政府政务公开办主任,高明喜
六、邀请参加媒体: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新安晚报、市场星报、安徽经济报、宣城日报、皖南晨刊、宣城广播电视台、中国宣城网、宣城新闻网、宣城论坛、宣城社区论坛,约15人。

下面我就2018年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通报。
2018年6月,我市跻身G60科创走廊,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重要节点城市,我市科技创新迎来重大战略机遇。可以说,2018年是我市科技创新进入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推进科技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第一是这一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工作举措不断强化。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推进、两创建、三加强。具体体现在六个措施上。
一是推进创新政策落实。结合省、市“四送一服”活动,梳理编制科技创新政策操作手册,进一步加大各级各类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分批次组织申报2018年度省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补助167项,申请项目资金1.9亿元;组织中鼎密封件、司尔特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落实上年度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额3.02亿元、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8.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3%和63.3%。
二是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年初局里组建了专门班子,7月12日市政府成立了宣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我局牵头编制了《宣城市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方案》,8月31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会,全面启动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并同步推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10月24日市政府专题行文省科技厅,推荐上报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并按照工作进程加快推进,12月初,参加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会,力争年内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
三是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融入G60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势在必行,也是融入G60的必然要求。6月中旬,科技部、科技厅有关处室专家应邀来我市实地调研“以升促建”工作,重点就下一步规划评审会汇报材料、专家考察路线进行了指导。7月上旬,接到科技部高新司《关于国家高新区升级专家咨询调研的函》,宣城高新区已纳入2018年下半年科技部专家现场踏勘名单。8月14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宣城高新区“以升促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会,部署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争取年内通过科技部现场考察。
四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建立了590家企业的高企培育库和300人的高企辅导专家库。开展了政策宣传和辅导培训,并分片赴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对企业进行一对一上门培训辅导150余次。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集中会审制度、高新技术企业监测预警制度、高新技术企业联络员制度。加强与财税部门的工作会商,第一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家,第二批待批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全市高企总数达259家,居全省第6位。高企数创历史新高。
五是加强高层次科创团队招引。召开了2018年宣城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工作部署会议,委托省专家对申报省级团队开展了专题培训,组织了技术和投资专家对新招引团队项目进行了形式审查,向省厅推荐申报19个团队项目。目前,全市共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50个(其中来自沪苏浙团队30个),入选省级团队14个(入选数全省第3),入选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9个,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220人;带动每万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增长19%,居全省第1位。
六是加强与大院大所对接。今年以来,全市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50多家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用对接,共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157项(其中与沪苏浙23家高校院所对接项目86项),获立项高新技术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居全省第2位(仅次合肥)。全市与江南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青山湖科技城等20多家沪苏浙地区高校、院所、科技孵化器达成合作意向,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产业基地。组织凤形耐磨、鼎梁生物等16家企业申报省级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0家,居全省前列;今年,8家省级创新平台获省级考核优秀奖励(居全省第2位,仅次合肥)。
第二是这一年我们坚持多点突破,创新能力、创新潜力、创新活力实现了全面提升。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从弱到强”)。宣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过近年艰苦努力,我市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省中上游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到19.5亿元,投入强度增幅并列全省第3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前列。全市创新能力综合考核居全省第5位,创新持续力居长三角26个城市第3位。
二是大院大所合作成效明显(“从少到多”)。市政府与17家高校院所达成合作,全市企业与50多家高校院所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157项。近年前三季度,全市发明专利授权达到590件,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授权任务。全市登记省级科技成果364项,居全省第3位(仅次合肥、芜湖)。
三是“双创”工作多点突破(“从无到有”)。全市建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24个,国家级星创天地7个;其中0563创客街、智谷软件园2年实现省级、国家级“两级跳”。投资100亿元打造安徽南部创新高地的宛陵科创城一期项目即将竣工,签约高校院所、科创团队明年处将陆续入驻。宣州经开区升格为省级宣城高新区,并纳入2018年下半年国家高新区现场踏勘名单。高新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了零的突破。
四是科创团队招引再创佳绩(“从有到好”)。2016年以来,全市共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50个,其中入选省级团队14个,居安徽省第3位(仅次合肥、芜湖);今年12个团队入选省级团队尽调名单(仅次合肥、芜湖)。50个团队引进创业资金8.07亿元,有21个团队项目已正式运营生产,其中益佳通、杰兰特已实现亿元以上营收,华成金研已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
第三是这一年也是我们坚持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科技供给,科技创新亮点最多的一年。总结2018年我市科技创新的特点,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对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今年1-10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9%,居全省第4位,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9.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4.1%,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3.8%。充分说明我市经济转型的步伐在加快,结构在优化。
二是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打了翻身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1.92件,增长到9.03件,三年翻了3番。这为我市由工业制造向工业创造转型提供了基础,为实现2020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三是在全省争先的目标上实现了大突破。2018年,我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科技成果登记数等指标都居全省前5位。国家级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仅2人,我局荣获1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被省政府表彰为真抓实干典型;我局荣获全省科技系统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