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成就 · 宣城这十年】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2-08-31 17:24
来源: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8月30日上午,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举行“非凡的成就·宣城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宣城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专场,市科技局二级调研员李宗胜介绍了宣城这十年科技创新主要进展和成就。
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闯出“科技新路”、实现“十年跨越”,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这十年,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聚力创新发展由名不见经传到崭露头角,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潜力,由过去的安徽省16个市中的十位以后,跃升到全省的第4位和第5位;在长三角26个中心城市中,创新持续力指标位居第3;创新竞争力进入全国地级市百强。
这十年,创新投入大幅提高——
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7.9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0亿元,增长3.1倍;研发投入强度从1.06%提高到2.05%,居全省第6位;全市财政科技支出从2.3亿元增长至14.5亿元,增长5.3倍,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速57.1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21%提高到4.83%,提高2.62个百分点。
这十年,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0.79件提升至2021年的17.9件,增长21.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不到5000万元增长到107.68亿元(居全省第5位),占GDP比重达到5.87%(居全省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7.2%(居全省第4位)、57.5%(居全省第3位),较2012年分别提升33.9、26.2个百分点。
十年来,我市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快成果转化”,积蓄“澎湃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打造新高地、争当排头兵”,奋力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全市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强劲势头。
创新驱动,从“高位谋划”到“高位推进”——
十年来,市科技局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了高规格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高层次科技人才座谈会、产业转型发展高端论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组、“2+8”特色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办法》等系列政策……印发了“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了《宣城市科技创新“双倍增”行动方案》……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新春第一会”表彰科技创新,创新发展正成为全市发展的主旋律。
创新主体,从“稳步推进”到“倍增发展”——
十年来,市科技局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遵循企业成长规律,涵养创新发展“源头活水”。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补贴、风险补偿、科技保险机制,让科技型企业的“知本”变“资本”,累计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超25亿元、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超100亿元。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运用大数据精准扶持企业小升高、高入规、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从102家增长到460家,增长3.5倍;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9家,居全省第3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居全省第6位;富凯特材承担国家强基工程-高端轴承钢项目,解决国家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难题;凤形新材、宏宇竹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博瑞特热能、荣达禽业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矩阵”彰显“硬核实力”。
创新平台,从“单点发力”到“多点突破”——
十年来,市科技局将创新平台作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运用体系建设,着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安徽首个科创飞地-宣城(上海)科创中心落户松江,“研发在沪、转化在宣”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模式破题开篇;宛陵科创城列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中科大、合工大、思爱普等大院大所大企业纷纷落户;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创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先进硅异质结光伏技术两次刷新M6电池尺寸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中鼎股份省级重点实验室组建以来连续考核优秀(全省企业唯一),跻身全球非轮胎制品20强;全市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从35家增长至237家(居全省第6位),增长5.8倍。以产业创新平台为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支撑、企业创新平台为补充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
创新人才,从“孔雀南飞”到“宛陵汇聚”——
十年来,市科技局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推进“宛陵聚才”行动、“宛陵英才”支持计划,打造长三角最优“养人”城市。全市人才总量达31.6万,比2012年增加18余万人;宣城籍“两院”院士增至17人,居全省第4位;培育国务院、省政府特贴专家78人,省“特支计划”22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9个;全市累计招引落户人才团队77家,引进各类高端人才400余人,30家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全省第4位,35家团队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培育)企业;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由2012年的12.8人提升至100.6人,居全省第6位;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发布显示,我市入选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第86位,全省第5位。一大批创新人才选择宣城、安家宣城,挑大梁、当主角,成为科技创新中坚力量。
创新格局,从“一枝独秀”到“群芳争艳”——
十年来,市科技局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科技合作新格局。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重大区域战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省级创新型城市获批,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加速推进……县域创新网络全面铺就,宁国成为安徽省首个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广德市获批中国创新百强县;宣州洪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国家级验收;郎溪、泾县、绩溪、旌德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立“宣城校地合作联盟”,加强与大院大所对接,年均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项目300项以上,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高端创新载体陆续来宣城设立分中心。宣城的外部“朋友圈”越来越大,与周边的“兄弟情”也是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