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科技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839/202211-00009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市科技局十四五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11-17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839/202211-00009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市科技局十四五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11-17
市科技局十四五计划
发布时间:2022-11-17 16:44 来源: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为统揽,以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为主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具有宣城特色,融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科技治理体系等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1.创新实力实现“三倍增”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以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交易额达50亿元以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00家以上。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2.创新能力实现“四提升”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以上。创新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要支撑。

3.创新活力实现“五突破”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飞地”建设、宛陵科创城平台建设等5项任务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三)重点工作

1.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技术需求,创新攻关体制,在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承担实施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科技专项,瞄准产业技术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协同攻关“牵鼻子”“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和标志性技术成果,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三是引导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争创省级(以上)“一室一中心”。

2.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一是全面落实“三比一增”行动方案,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路径,实施分类指导,强化精准服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做大做强。 鼓励企业购买高校院所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政策,引导企业规范研发项目管理,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一是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宣创新创业。二是深入实施“宛陵聚才行动”,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方式,柔性引进一批科技型人才。三是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4.加快推进协同创新,集聚高端创新资

一是探索和完善“科创飞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和协同合作。二是建设技术创新成果市场交易平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科技计划项目库、科技专家人才库,构建技术转移体系。三是充分发挥市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出台专项政策,招引各类基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形成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政府基金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5.加强区域协调联动,提升整体创新效能

一是全面实施创新活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二是统筹全市资源支持宛陵科创城发展,优先引导全市优势资源、创新项目向宛陵科创城倾斜,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将宛陵科创城纳入全省创新发展战略布局。三是面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我市南部科教园区规划调整为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发展试验区。四是切实把创新驱动摆在县域振兴发展的核心位置,落实全省开发区创新升级大会精神,引导争创创新型园区和高新区,引导支持各县市区创建省级、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全面提升县域创新能力。

6.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创业发展

一是围绕“双创”氛围营造,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提升创业孵化服务水平。二是以乡村振兴科技项目为重要抓手,开展良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推进绿色农业、智能农业发展。启动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科技供给服务能力。

四、2021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预期目标

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

2.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亿元以上;

3.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

4.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

5.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以上;

6.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7.力争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个以上。

(三)重点工作

1.加快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创建

完善宣城市创建安徽省创新型城市工作方案,争取2021年上半年完成省级创新型城市验收,加快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2.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按照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类型,分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精准帮扶施策,力争全市高企总数达450家。

3.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苏浙沪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4.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新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新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完成到期在建的各类省级创新平台的验收和绩效考核评估工作。

5.持续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合作进一步深化,围绕强链补链,支持企业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6.全力推动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做好宣城(上海)科创中心项目招引等前期工作,确保2021年年底“飞地”投入运营。力争3-5家本土企业入驻飞地建立企业异地研发中心,引进入园项目5个以上,引进科技人才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