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8日
发布会嘉宾:宣城市经信局总工程师徐启宏,宣城市科技局副局长黄竞
发布会地点:新闻发布厅(敬亭阁二楼)
主办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省市有关会议精神落实,结合市委主要领导在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二季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要点和相关要求,组织市直重点单位通过权威平台介绍工作成效、典型经验,进一步提振士气、凝聚力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氛围。经研究,决定召开“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宣城市2023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回望”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本场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情况,我们荣幸邀请到:
宣城市经信局总工程师徐启宏先生,宣城市科技局副局长黄竞先生出席发布活动,并就广大新闻记者关心问题进行解读。
首先,请宣城市经信局徐总工介绍相关工作。
徐启宏:今年以来,市经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市“6543”工程,推动招大引强和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为企服务专项行动,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规模总量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动能增强,发展质量提升,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聚焦民营经济,提振发展信心。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八条”举措,召开全市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大会,表彰2022年度民营企业综合实力20强、税收贡献10强、“专精特新”企业10强、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10户、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20户。建立每月政商恳谈、周六要素保障会商等机制。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持续开展为企服务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共召开28场政策集中宣讲会,惠及企业1200余户;帮助企业争取项目608个,同比增长87%,获得奖补资金1.36亿元,同比增长77%;协调金融机构为612户企业新增贷款30.26亿元。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科学编制负荷管理方案,将A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纳入用电优先保障序列,最大程度减轻电力迎峰度夏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提升企业用电获得感。
徐启宏:二是锚定千亿产业,集聚发展势能。制定印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推进组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月调度,顶格推动“千亿产业”建设,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成功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举办2023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宣城)论坛系列活动,助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举办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大会,签约5个产业合作项目、5个重大投资项目,涉及资金80.2亿元。与江汽集团成立对接合作工作专班,举行汽车零部件产品供需对接和投资项目签约活动,签订供需合同2个,签约投资项目5个。参加大众安徽供应商大会并推介我市20户汽车零部件重点企业,1-6月,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23.7%,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六成,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108.7%,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10.1%。
徐启宏:三是推动技改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实施新一轮“千企升级”技改项目210个,项目总投资580.93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169.88亿元。重点调度的85个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总投资929.27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244.53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94.81亿元;2023年预计投产项目29个,新增产值327.8亿元。1-7月,新投产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46个;1-6月,制造业投资增长32.2%,居全省第6位。着力推进央企、民企合作发展,2022年央企合作发展考核居全省第3位,世界制造业大会履约考核居全省第6位。在全省率先完成规上工业研发投入“三清零”任务。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广德南方水泥预热器改造、力鑫特钢连铸连轧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1-6月,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4%,高出全省平均降幅4.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徐启宏:四是培优专精特新,支持做大做强。印发《宣城市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从梯度培育、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等八个方面支持企业发展。设立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工艺提升、装备改造、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益佳通电池等10户企业进入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新增数量居全省第3位。推荐上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7户,上报数居全省前列。黄山胶囊等3户企业入选2023年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广信农化等6户企业通过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复评。宁国市、广德市创成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宁国正在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推进递次纳规,通过新投产项目转化和“小升规”双线培育,完善纳规重点企业培育库。1-7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2户,总数2150户,居全省第4位,其中新建投产企业41户。完成全市2022年度亩均效益评价工作,亩均税收同比增长33.7%。开展工业企业低效用地处置,1-6月处置6351.2亩低效用地,宁国市入选省“亩均论英雄”改革督查激励名单。
徐启宏:五是深化数字赋能,加快智改数转。宁国经开区、广德经开区入选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争取省数字化转型标准项目6个,居全省第2位;省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7个,居全省第6位;入选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公示名单企业18户,居全省第4位。贯彻落实省级支持数字化转型政策,出台《宣城市支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从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等方面提出八条举措,多维度助力企业“数字蝶变”。加快诊断评估,为全市1928户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数字化免费诊断服务,数量居全省前列。起草《企业工业互联网转型水平评测规范》,正在申报省工业互联网协会团体标准,并据此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行评估。深化平台赋能,宣城“工业大脑”入选省工业互联网优秀应用案例,已累计入驻企业310户。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捷圆电子连接上下游协同制造工厂及供应商超过2500家。中鼎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正积极开展平台建设,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规模化”转型。
主持人:谢谢徐总工,下面,请市科技局黄局长介绍有关工作。
黄竞:各位新闻界朋友: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就2023年上半年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一通报。
今年以来,我们紧扣“科创+产业”,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1-6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6.5%,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2.16%,居全省第4位;在首次科技创新季度考评中排名全省第2位;创新环境第三方满意度调查连续5个季度排名全省前5位。
一、树立第一导向,强化创新资源统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树立“大科技”思维。一是高位谋划强势推动。切实发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统一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季度召开重点工作调度会、经济运行季度分析会、“三比三学三赶超”点评会,专题听取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并作出全面部署。二是设立资金强化投入。明确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重点保障范围,科技工作专项资金比上年直接翻了两番。创新制定《宣城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设立800万元企业研发专项(从无到有)。三是纳入考核鞭策鼓劲。围绕“追赶江浙,争先江淮”总要求,将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纳入县市区、经开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形成科技创新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黄竞:二、激发第一动力,培育科创企业森林。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实施“三个联合”。即,联合税务部门首创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指南》,引导企业规范管理,今年第一批高企认定通过率全省第3;联合经信、金融部门建立联系服务重点企业机制,推动企业向高端、高质和高新方向转变,全市A股上市高企数全省第3,上市后备企业均为高企;联合县(市区)、开发园区建立联动机制,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对高企实行正向激励,优先保障生产要素。二是实施“三个一批”。即,“双招双引”引进一批、“千企升级”提升一批、“创业孵化”培育一批,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和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化”。今年前两批,全市申报高企279家,是去年全年的1.1倍;1-6月,全市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2家,是去年全年的1.3倍。三是实施“三个清零”。制定《宣城市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工作方案》,实行“明白人”包保,靶向培训辅导,做到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一一对应、全部覆盖。截至目前,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清零104家,清零比例85.25%;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清零24家,清零比例92.31%;10亿元以上规上制造业企业实现创新成果申报全覆盖。
黄竞:三、聚焦第一资源,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重要支撑,“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引才、聚才、留才。一是政策引才。首创“政聘企培”模式,迭代升级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宣十条”,创新推出“引人才送住房”,兑现“宣十条”政策补贴资金2500余万元,今年已引进各类人才1.8万人。二是产业聚才。深入实施“宛陵聚才”行动、人才“精准引培”工程,紧扣产业升级需要,定期发布宣城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因地制宜探索“人才飞地”模式。全市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增至140.9人,居全省第5位。三是服务留才。建立党政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开通上线“宣城人才码”,各类人才政策“即申即享”“免申即享”,向240名高层次产业人才颁发“宛陵优才卡”,入选“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人才总量增至34万人。
黄竞:四、围绕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深入实施“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合作。一是企业出题。建立企业出课题、出经费、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常态化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案例化汇编可转化科技成果,精准化开展安徽“双创汇”·走进宣城系列活动。1-6月,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94.21亿元,同比增长921.7%。二是院校解题。成立“宣城校地合作联盟”,选派21名“科技副总”,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巡检,撬动高校院所把科技攻关放在企业,把研发成果落在企业。上半年,全市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攻关课题50项,同比增长56.3%。三是政府助题。设立2.6亿元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宣城子基金,推动科技创新普惠政策“应享尽享”。落实上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1.76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市科技贷款余额190.68亿元,同比增长36.5%,居全省第3位。
以上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新闻界朋友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宣城市科技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全市科技发展的各位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竞: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着眼全年、干在当下,敢拼敢抢敢作为,不断强化创新投入,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努力为宣城“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多做科技贡献。
主持人: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