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科技系统聚焦科技强市目标,坚持“科创+产业”,科技创新呈现出“总量增长、质量提升、走势向好”的良好局面。总量增长: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46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增长数均为历年之最;获批省首批企业研发中心42家,全省第2。质量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46%,增速全省第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7%,全省第4;每万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增至104.4人年,全省第4。走势向好: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5,上升量排名全省第4;预计四季度创新型省份建设“赛马”排名全省前5位。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建立“大科技”统筹推进机制。树立“大科技”思维,市委市政府高密度渐进式研究科技创新重大事项,定期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经济运行分析会、“三比三学三赶超”点评会,专题听取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并作出全面部署。创新制定《宣城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统筹市、县(市区)、部门力量,合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市级科技工作专项资金比上年直接翻了两番,县域宁国市设立4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泾县奖补企业科技创新资金近2000万元。建立科技创新“赛马”“月月周周”调度机制,营造科技创新比学赶超氛围。
(二)开展“梯队式”科创森林培育。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目前全市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10亿元以上无创新成果的规上制造业企业全部实现“三个清零”,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75%,居全省第5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07个百分点)。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首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指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全省第1、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增速全省第3、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全省第4、上市后备高企数全省第2。
(三)实施“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首批选派21名高校院所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巡检,精准化举办“双创汇”活动,年均对接产学研用项目300项以上。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平台,获批省首批企业研发中心42家,居全省第2位。创新“一链两行多企”对接机制,探索“贷投批量联动”推广试点,全市科技企业贷款余额205.87亿元,同比增长28.1%,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覆盖率达83.1%,较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四)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首创“政聘企用”模式,迭代升级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宣十条”,创新推出“引人才送住房”政策,全市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增至104.4人年,居全省第4位。大力推进青年“城市合伙人”集聚工程,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定期发布企业紧缺科技人才目录,因地制宜探索“人才飞地”模式,与150余所高校建立校地合作联盟,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各类人才3.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0%。
二、下一步打算
2024年是地方科技改革关键之年。抓好明年科技创新工作,总体考虑做到“11345”。1,即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锚定“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加快建设创新活跃的科技强市,在创新型省份建设季度“赛马”上争先进位;1,即紧扣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这个关键;3,即突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协同创新三个主攻方向;4,即全面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6%】、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8%】四个主要科技创新指标;5,即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做到“五个聚力推动”。
(一)聚力推动“高质量”科技与产业协同。牢固树立“科技即产业”“科技活动是经济活动”理念,加快推动“科技—产业”良性循环。在优化存量上,聚焦“2+3+4”产业,坚持“抓产业链就要抓科技创新”,支持链主企业参与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加快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争取获批先进光伏技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在扩大新兴产业增量上,深化“双招双引”,全力以赴抓好高层次人才创业、高技术项目投资、高科技企业落户,因地制宜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二)聚力推动“高标准”科创森林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生产智造。提升规上制造业企业“三清零”行动,强化涉企政策引导,推进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10亿元以上无研发成果申报的规上制造业企业“三清零”内涵提质增效,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0%。做优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8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00家。
(三)聚力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度参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科技副总”引才,实施科技企业特派员制度,精准匹配、精心选派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赴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平台聚才,支持引导企业建设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发挥校地合作联盟作用,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定期发布企业紧缺科技人才目录,积极引育科技人才,力争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110人年。
(四)聚力推动“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更好吸引和承接沪苏浙创新要素溢出。主动走出去,重点要高标准建好用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围绕创新中心、孵化中心、人才中心、招商中心定位,实质性推进一批科技产业合作项目,嫁接更多长三角创新资源,确保入驻企业(团队)30家以上。全力引进来,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常态化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案例化汇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精准化开展“双创汇”活动,有组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300项以上。
(五)聚力推动“高效能”创新生态优化。坚持“大科技”思维,持续提高科技服务效能。着力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学习借鉴绍兴市、滁州市“科技大统筹”模式,把科技投入、产出等纳入核心指标,开展县域科技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锻长补短。着力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制定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指南,把服务企业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人才、平台、设备、项目、资金等“五个向企业倾斜”,组织企业家科技商学院培训,评选十强高新技术企业、十强研发投入企业等创新标杆,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