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宣城市贯彻落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争先进位,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双倍增两转化”。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聚力培育科创企业森林。通过“三个一批”,即,“双招双引”引进一批、“千企升级”提升一批、“创业孵化”培育一批,加速推进高新企业“规模化”和规上企业“高新化”,确保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通过“三个联合”,即,联合税务部门建立联席培育机制,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指南(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全省第2);联合经信部门建立联系重点企业机制,推动企业向高端、高质和高新方向转变(全市上市后备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县(市区)、开发园区建立联动机制,做到“面对面”帮扶,“点对点”培育,切实推进科创企业扩量提质增效。1-5月,全市参加高企申报企业151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3家,是去年全年的1.2倍。
(二)结果导向,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组织有成效”。今年1-5月,全市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248项,同比增长42.5%;1-4月,我市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58.22亿元,居全省第5位。高标准办好活动,按照省厅部署要求,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宣城暨“科大硅谷”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发布了2023年宣城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中国科大成果转移转化基金“鲲鹏计划”等科技成果供需信息4项,中国科大-广信农化“省科技重大专项校企创新联合体”成功揭牌,广西师范大学李庆余教授等10位“科技副总”获签约聘任,中国科大-德泽药研“非人灵长类繁育中心暨共享实验平台”等4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达3.5亿元。现场发布中国科大赋权项目19项、本地科技成果23项。近200家企业参加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领域圆桌论坛,聚焦技术难题、创新需求现场对接。
(三)系统谋划,着力推进科技服务治理“全过程高效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化改革,统筹全市各类科技项目资金,集聚市直部门、县(市、区)力量,合力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出台《宣城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选派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目前已为企业匹配“科技副总”21人;建立联系服务企业队伍,今年以来已服务企业800余次。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创+产业”发展思路,围绕“追赶江浙,争先江淮”总要求,不断强化创新供给,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坚持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树立“科技即产业”的理念,聚焦我市“2+3+4”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广信农化等省级实验室建设进程,稳步推进我市省级实验室量的合理增长;对照省产业研究院标准,提升现有2个研究院建设水平,加快我市特色产业研究院建设进程,力争特色产业三年全覆盖;以“三清零”工作为契机,力争三年内全市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省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全力以赴抓好高层次人才创业、高技术项目投资、高科技企业落户,推动“科技—产业”良性循环,切实把科技活动变成经济活动。
(二)全面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市县联动、以奖代补,加大对入库企业的支持力度;聚焦具有产业链引导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腰部企业”,深度推进产学研用合作,组团赴强院强所进行对接,集聚创新要素,做强做大一批10亿规模的创新龙头企业,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坚定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力量,突出企业出题人、出资人、成果所有人和转化使用人作用,引导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2023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双突破700家。
(三)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常态化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案例化汇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精准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高水平办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有组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高效利用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平台,联合县市区、入驻企业,定期举办优秀科技成果和创新创业团队路演对接、创新创业者分享成功经历的“双创汇”系列活动,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宣城市科技局
2023年5月31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