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科技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4-12-31 14:50
来源: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2024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动科创主体培育、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优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我市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全省第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7.9%,居全省第4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向高攀升,培育创新主体潜力。做优“双倍增”计划。首创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指南,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强化统筹协调,重点县(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以来新获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4户(公示待批),居全省第6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同比增长42.2%,居全省第6位。深化企业科技人才引育。精准匹配、精心选派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赴重点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今年以来,已选派推荐高校院所23名专家教授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强化涉企政策引导,推进我市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三清零”提质增效,在全省率先完成“两清零”任务。
(二)向新突破,厚植创新平台动力。加快推动现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聚焦“2+3+4”产业,制定《宣城市创新平台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宣酒集团、广信农化创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宣城先进光伏研究院加快推进省级产业研究院进程,中鼎密封件获评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优秀等次。全市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6家,新增国家级平台数量居全省第3位。大力推动企业类创新平台扩量扩面。指导立讯精密、皖南电机、富凯特材等企业扎实开展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前期工作;中鼎密封件申报的特色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科技厅公示名单(全省仅8家);新增省企业研发中心45家,居全省第2位;全市新增省级创新平台73个,创历年之最。
(三)向质跃升,提升成果转化能力。搭建高层次成果对接平台。专项开展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产学研项目专项对接工作,凝练重点企业创新技术需求,永茂泰公司“新能源汽车用高强韧合金材料及大型一体化压铸技术研发”等4个项目成功获批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资金支持。精准化开展安徽“双创汇”创新要素对接会及高层次人才宣城行活动,有组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330项。打造协同创新格局。深化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托“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郎溪县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安徽新拓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协议。泾县经开区管委会、宛陵科创城、广德创新港科技孵化器获评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获评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概念验证中心。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工作,共拨付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2023年度科技创新券补助款项共计89.2742万元。
(四)向合共赢,释放创新生态活力。着力深化科技金融融合。联合市人行聚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在全省率先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双牵引”工程,探索开展“批量推荐—分级评估—协同授信—贷投联动—风险补偿—共同成长”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全国科普活动日”,开展“童心探科技 种梦创未来”等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推荐5个作品参加安徽省科普讲解大赛,其中宣城市人民医院饶阳阳“跟压力性尿失禁说 bye-bye”作品获优秀奖。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743个行政村持续全覆盖。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突出重点、提高质量、讲求效益、奋勇争先”的工作导向,进一步细化工作颗粒度,提高服务精准度,放大科技显示度,着力做到“四围绕”“四确保”(即: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确保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围绕2025年省对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确保争先进位;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季度点评,确保位居全省前列),为宣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科技动能。
(二)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聚力推动“高质量”科技与产业协同。聚焦资源、项目、平台和人才布局,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聚焦“2+3+4”产业,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我市已获批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和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按照“引进共建一批、优化提升一批、重点打造一批”方式,发挥省科技研究院、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策智库咨询公司等来宣指导成果,加快推进立讯精密、皖南电机、富凯特材、德泽药业等企业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进程,协同推进精细化工重点企业广信农化、宁国化工园区等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产业一体化的创新研发平台体系。力争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以上。加大对上项目争取,保持与省厅高密度对接,把准项目申报方向支持重点和申报要求,精心指导科技计划项目谋划申报。
二是聚力推动“高标准”科创企业森林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扎实做好技术合同和成果登记工作,支持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生产智造。做优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做好科技领军企业申报推荐工作,不断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抢抓政策机遇,指导华晟新能源、中鼎密封件等企业凝练项目,积极申报科技领域“两重”项目,提升龙头企业研发实力。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8%左右。深化企业研发人才聚集,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定期发布企业科技人才目录,积极引育科技人才。精准匹配、精心选派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赴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强化涉企创新政策引导,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三清零”内涵提质增效。
三是聚力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更好吸引和承接沪苏浙创新要素溢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和深度融合。主动走出去,深化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举办第三届高端智库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会,高规格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供需对接。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等,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全力引进来,常态化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案例化汇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强市县特色优势产业与周边高校强势学科产学研对接,充分发挥安徽“双创汇”平台作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强化需求挖掘、成果汇聚、各方联动,做好项目合作跟踪落地。积极落实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筹备工作,充分挖掘产业需求、技术需求、人才招引需求、金融服务需求,有组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300项以上。
四是聚力推动“高效能”创新生态优化。坚持“大科技”思维,持续提高科技服务效能。着力推动科技金融赋能,深化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双牵引”工程,嵌入“贷投批量联动”,推进“批量推荐—分级评估—协同授信—贷投联动—风险补偿—共同成长”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和良性循环。着力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抓好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赋能科技投资提质增速。开展县域科技创新多维度评析,建立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创新企业集聚。着力强化科普能力建设,组织推荐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申报;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联合市科协等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积极开展“三下乡”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持。
中共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12月31日